最近,一个名为“中南项目”的网站转载了一篇中国国内的文章,标题是《我从来不用“阿三”称呼印度人》。乍一看,这似乎是一场很正常的讨论,但“中南项目”却对该文章下了一个结论,声称这篇文章引发了中国人罕见的自我反思,就是对那些来自其他亚洲和南半球国家的人民根深蒂固的偏见的深刻反思。
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不禁感到有些困惑。难道中国人对“阿三”这个称谓的使用真的构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见吗?这样的解读究竟是谁在强加上去的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仔细探究一下“阿三”这个词的来历。
实际上,“阿三”这个词并不是个贬义词。最普遍的解释是,它最初出现在清末的上海。那时,英国人在上海设立了租界,并招募了一批印度锡克教徒作为巡捕,即警察。这些巡捕常常穿着红色的头巾,言谈中夹杂着英语,与上司交谈时习惯性地使用“Sir”这个词。而在上海话中,“Sir”听上去就像“三”,再加上一个“阿”字,于是大家便称之为“阿三”。
因此,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历史的产物。人们看到那些身着制服、头戴红头巾的印度巡捕,便以此称谓来称呼他们。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阿三”这一称呼更像是一种地域性和历史性的称呼,并没有恶意的成分在其中。
展开剩余63%更何况,说实话,这个词在中国人之间已经使用了上百年,并没有看到印度人对此表示过强烈的不满。如果它真如“中南项目”所说的那般具有歧视性,早就会在国际上引发关注和争议了。但现实是,这个称呼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相当自然。
那么,“中南项目”这个网站为何要将这件事说成是中国人对印度的“歧视”呢?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有必要回头看看它引用的那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内容。
我特意去找到了这篇原文,发现其核心观点与“中南项目”的描述截然不同。文章作者并没有批评中国人对印度的歧视,相反,他表达的观点是,自己作为中国人,不喜欢印度,但同时认为我们不能仅仅取笑印度的缺陷,而忽视了印度对我们可能带来的威胁。这其实是我们常说的“从战术上藐视对手,战略上重视对手”的理念。我个人认为,原文逻辑上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中南项目”选择仅仅看标题,并断章取义,硬是将其解读为“中国人正在反思自己对印度的歧视”,这显得相当不合逻辑。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中南项目”的真实面貌。它的全称是“中国-南方国家合作项目”,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专注于研究中国对南方国家投资的机构,但经过资料查询,我们会发现它并非中国的机构,其注册地位于美国,管理人员主要来自欧美地区。它关注的重点不是中国在南方国家的投资项目和贡献,而是频繁地炒作“债务陷阱”的话题,难以不让人联想到西方一些NGO机构的操作手法,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样的机构其立场是否能够保持客观。
此次,他们再次利用“阿三”这个词来制造话题,其实质上还是那老一套:只要中国同某个南方国家的关系良好,他们便会想尽办法制造矛盾和分歧。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与印度之间展开对话,不希望中国与非洲国家展开深入合作,更是希望“一带一路”倡议受到阻碍。
发布于:天津市汇盈策略-炒股配资交流-正规在线炒股配资知识门户-炒股配资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