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期《吐槽大会》上,“肥猫”郑则仕说:在香港电影最低潮的那几年里,是王晶导演不停地“拍烂片”,养活了很多人,让我们有饭吃。
如今,在大洋彼岸的好莱坞,相同的剧情再一次上演。曾经为经典电影《教父》选角的导演激动地表示:“如果不是中国人来拍短剧,我的房贷已经断供了。”他恳请中国短剧公司能给他一份长期合同。
一提到国产短剧,大部分国人脑海中会浮现出“Low”“狗血”“无脑”“低俗”等词语。诚然,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理由来证明短剧的粗制滥造,但它确实养活了不少好莱坞的三线演员。
当下,好莱坞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潮,60%的新人演员无戏可拍,50%被迫转行。要知道,洛杉矶电影学院每年学费高达4万美元,不少学生是靠贷款才顺利毕业,转行对他们意味着所有的投入都打了水漂,还要背上一身债务。
曾经卖爆全球的好莱坞电影是怎么沦落到如此田地的呢?
主因是“DEI”文化的侵袭,作为白左大本营,好莱坞一直冲在DEI文化的前列,积极响应DEI的要求。比如,观众喜欢的传统白人美女海瑟薇,在DEI的审美体系下就变成了“庸俗美”,好莱坞提倡的是“多元美”,便出现了白雪公主是由棕色皮肤演员出演的奇景。
好莱坞的影视公司可以自我洗脑,但全球观众不会为这种畸形的审美买票。迪士尼耗资2.5亿美元打造的新版《白雪公主》上映后,暴亏两亿!曾经在全球超级卖座的漫威电影,这几年也因DEI、多元化等因素,变得越来越难看。
好莱坞不想着如何讨好观众,反而整天琢磨用电影给观众上课,这不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吗?
中国短剧可不管DEI那一套,主角必须是帅哥美女,前凸后翘、胸肌爆衣的那种,满足美国观众的审美需求。
剧情也是怎么爽怎么来,讲究“三秒黄金法则”,炸裂开局、中途反转、底层逆袭……尤其是反派扇女主大嘴巴这种“庸俗”桥段,让白人大妈看得直呼过瘾、欲罢不能。
在看完免费剧集后,她们有一半的可能性会支付美元解锁全部剧情,而这一比例在中国只有10%。
有一部投资17万美元的短剧,在30天内赚了200万美元。其女主角,一位默默无闻的好莱坞群演,原本日薪只有200美元,但靠这部戏的成功,身价涨到了两万。另一位早期与国内短剧公司合作的美国导演,跟着中国剧组混了一年,在洛杉矶买了一套房。
越来越多的在好莱坞吃不上饭的三线演员,挤破头想拍短剧,一个角色往往能接到几百份申请。目前,中国短剧组,演员的平均日薪达1400美元,是好莱坞群演的7倍。
个人觉得,中国短剧在美国的爆火,不仅是影视模式上的创新,更是文化话语权的转移。
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美国影视作品对我们单方面的输出。我有个同学就是在高中时,喜欢看美剧,被《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美式生活深深吸引,所以在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留学美国。虽然在美国过得不怎么如意,但他依然相信美剧里描绘的“美国梦”,赖在美国七年,最终加入了美国籍。
这才是美剧或美国电影最强大的地方,它会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慢慢地给人洗脑,在全球传播美国价值观,最后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而我们呢?明明有很好的故事,如《花木兰》《功夫熊猫》,自己却拍不出来,被美国人拿去魔改后,在全世界赚钱,甚至连日本人也来“揩油”,拿我们的三国、西游等名著做动漫。
近几年,韩国人也在全球掀起“韩流”,《鱿鱼游戏》《江南style》等作品风靡全球,向全球展现韩国魅力。
而我们辛苦地为全球生产各种廉价商品,改善欧美人的生活,结果还要背负骂名,说我们抢走了他们的工作!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美普通民众不了解我们,他们获取中国信息的渠道都被西方媒体垄断了。
这些媒体又受雇于美国政府,自然要不遗余力地抹黑我们,将我们塑造成一个冷酷无情的制造机器,用廉价商品吞噬全球的形象。
幸运的是,最近几年,趁着短视频的东风,中国文化终于找到了一条接触欧美民众的渠道。
说实话,作为短视频的发源地,中国短视频公司的实力至少领先国外两到三年,我们短视频出海简直是降维打击。去年大火的“科目三”,全球跳疯了;今年又来了个“别墅里面唱K”,海外模仿的短视频播放量达几十亿,让越来越多的欧美民众感觉到:原来中国人也和我们一样,喜欢唱歌跳舞,非常有创造力,而不是天天在工厂里打螺丝,处心积虑抢他们的工作。
汇盈策略-炒股配资交流-正规在线炒股配资知识门户-炒股配资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